拾穗数据

Back

商务会议与项目讨论商务会议与项目讨论

本文所述为真实项目经历,细节已作匿名处理。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抱怨,而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:技术人员的生命不应该浪费在和无能甲方的无意义纠缠中。

前言#

那天下午闷热难耐,杭州八月的暑气让人透不过气来,连知了都叫得有气无力。几个老同事约了在城西一家川菜馆聚餐,说是要尝尝他们家新出的毛血旺。菜还没上齐,话题就转到了工作上。

我正夹着一筷子土豆丝,有人忽然问:“听说你不做乙方了?”

我把酒杯中最后一口呲到嘴里,慢慢咽下去:“是的,离职的时候就决定了,彻底告别乙方交付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我放下酒杯,看着桌上那盘红艳艳的水煮鱼,想了想:“人生苦短,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和这群小丑婆婆妈妈上。”

回到家,我坐在书桌前,窗外的梧桐树绿得发亮,蝉鸣声此起彼伏,忽然想起了2023年9月开始的那个制造业项目。那是我做过的最荒诞的项目,没有之一。本来说6个月交付,结果做了整整一年。每一天都让我怀疑人生,但最让我怀疑的不是技术,而是甲方那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。

古人说做事如做人。我觉得这话对了一半。做乙方项目确实是做人,但问题是,这完全是鸡同鸭讲,夏虫语冰。大家活在不同的世界里,说着不同的语言,却要假装彼此理解。

合同只是一张废纸#

23年9月,我接了个制造业集团的数据中台项目。合同厚得像《资治通鉴》,上面写得清清楚楚:CentOS 7.6,CDH 6.3.2。我当时想,这不就是个技术活么,按部就班做就完了。没想到这是个哲学活,还是存在主义那种。

项目启动会那天,甲方会议室里摆了一圈绿萝,长得特别茂盛。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翘着二郎腿,一脸春风得意,像刚中了彩票似的:“咱们重新考虑了一下,Ubuntu可能更合适一些。”

我愣了,手里的笔停在半空,就像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:“等等,合同上明明白纸黑字写的是CentOS啊。”

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摆摆手,笑得很灿烂:“哎呀,合同嘛,都可以商量的。我们技术团队研究过了,说Ubuntu更先进一些。”

我心里咯噔一下。技术选型这种事情,本来就是按SOW执行的常规操作,根本不应该占用任何项目工时。数据中台项目的重点应该放在数据建模、实时计算、业务价值挖掘上,而不是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纠缠。这就像你去饭店吃饭,菜单上明明写着红烧肉,上菜的时候服务员跟你说:“咱们觉得白切肉更健康,你看行不?”

甲方签合同的时候一个样,项目启动又是另一个样。做乙方的都知道,真正的项目从来不是按合同来的,合同只是个开始,就像相亲只是个开头一样。

问题是甲方的组织保障完全是一团浆糊。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根本不懂技术,他是个新手项目经理,刚从业务部门转过来,眼神里总是带着那种”反正我不懂技术”的纯真无邪。他最大的技能就是把压力往下传递,开口闭口就是”你们什么时候能出活”,像个传声筒。更要命的是,他连基本的项目管理都不会,开会从来没有议程,就像街头大妈聊天;沟通完了从来不记录,全凭大家的记忆力;做决策更是想一出是一出,比抛硬币还随机。

技术选型永远是政治问题#

操作系统搞定了,CDH版本又成了新战场。人生就是这样,解决了一个问题,马上又冒出三个问题,像打地鼠游戏。

SOW明确写着6.3.2,但”项目负责人老师”又开始”深度思考”了:“6.3.2是不是太新了?5.16更稳定吧?”

我说:“合同上写的是6.3.2。”

“合同可以调整嘛,技术选型要慎重。""项目负责人老师”一副为项目负责的样子,“你们再做个详细的版本对比分析,下周汇报。”

但我知道真实原因:他们对新版本没有把握,怕出问题要承担责任。更关键的是,他们根本没有技术判断能力,只能让我们做分析,然后拖延决策。这就像一个不会开车的人,非要指挥司机走哪条路。

争论持续了一个月。期间,我们搭建了两套测试环境,BA做了详细的版本对比,ISV工程师天天加班测试各种场景,累得跟狗一样。我向上级汇报时只能说:“技术选型还在优化中。”

最荒诞的是,我们每周要准备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:性能对比、安全对比、兼容性对比、维护成本对比。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看完总是说:“你们分析得很专业,我们内部再讨论讨论。“这就像你给一个色盲讲彩虹有几种颜色。

甲方给你马缰绳,让你跑千里马#

技术选型的问题解决了,数据接入的大戏开始了。数据中台要发挥作用,就得接入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。听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是一场生存游戏,而且是极限生存的那种。

项目启动后第二个月,我开始拜访各业务系统的开发团队。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作为项目负责人要陪同,但每到关键的技术问题,他就说:“这个我不懂,你们技术人员沟通。“然后就开始玩手机,或者看窗外的风景。

第一站是ERP系统。

我去拜访”ERP系统负责人老师”,一开口就直奔主题:“咱们需要JDBC直连你们的备库,这样数据传输会比较快。”

“ERP系统负责人老师”立马摇头,脸色都变了,就像看到了鬼:“不行不行,数据库绝对不能给外部系统直接访问。”

我耐着性子解释:“数据中台要处理海量数据,需要高带宽传输。用接口的话效率实在太低了。”

“那你们到底需要多大带宽?""ERP系统负责人老师”瞪大眼睛,就像听到了天文数字。

“至少千兆专线。”

“ERP系统负责人老师”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:“千兆?我的天,我们现在的接口才100M,你们这是要搞啥?挖矿吗?”

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差异。甲方技术人员习惯了传统的系统对接,一天跑一次批处理,传几M数据就够了。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数据中台的数据量需求。项目的核心应该是构建数据湖、设计实时计算架构、挖掘业务价值,而不是在数据传输的基础问题上纠缠不清。

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总线接口,老大爷似的慢慢说:“每秒1M带宽,这是我们的底线了。”

ISV工程师在旁边听得直翻白眼,私下拉着我说:“1M每秒是啥概念?咱们要传几十G的历史数据,这得传到啥时候去?”

我苦笑着拍拍他:“这就是乙方的宿命,用最原始的工具干最现代的活。“这就像用算盘来计算火箭轨道。

客户说”顺便”,就是工作量翻倍#

11月份,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笑眯眯地找到我,一副很随意的样子,就像邻居大妈找你借个打蛋器:“哎,咱们能不能顺便做个数据看板?就几个简单图表,应该不复杂吧?”

听到”顺便”二字,我心里的警铃就开始响了,就像防空警报。做乙方这些年,我总结了一个铁律:客户说”顺便”的时候,通常意味着工作量翻倍。但脸上还得笑着问:“什么需求啊?”

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掰着手指头:“也就是显示个生产数量啊、设备状态啊这些基本指标,很简单的。”

BA听了做了需求分析,眨巴着眼睛跟我说:“按这个需求,评估2周开发量。“按照乙方的经验,这种需求至少要乘以2,因为客户永远不会一次性把需求说清楚。就像剥洋葱,一层一层剥,越剥眼泪越多。

果然,一周后,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又来了,搓着手说:“哎呀,能不能加个趋势分析?就是看看数据的走势,应该不难吧?”

两周后,“项目负责人老师”眼睛亮晶晶的,就像发现了新大陆:“能不能支持多维度查询?用户想从不同角度看数据。”

最后的”简单看板”变成了完整的BI平台。工作量从2周变成了2个月,但项目时间没有相应延长,就像马拉松变成了百米冲刺。

人生苦短,不与小丑为伍#

2024年9月,项目终于交付了。整整一年!比原计划整整晚了6个月。这在乙方项目中已经算是灾难级的延期了,但甲方验收还算顺利,我们也总算完成了任务。就像马拉松跑了42公里之后,又被要求多跑10公里。

但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。

这个项目让我看清了乙方交付的本质,以及甲方那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组织体系:

我们永远在为甲方的无能买单。他们不懂数据中台,却要做数据中台;组织能力混乱,却要搞复杂项目;管理水平低下,却要指手画脚。每一个愚蠢决策的后果,都要乙方来承担。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坚持要跳水,然后让救生员负责他不会淹死。

我们永远在为甲方的胆怯背锅。技术方案不敢定,出了问题怪乙方建议有误;需求不敢确认,变更了怪乙方理解不深;责任不敢承担,延期了怪乙方执行不力。甲方永远是受害者,乙方永远是替罪羊。

我们永远在适应甲方的垃圾流程。权责不清的组织架构,低效混乱的决策机制,朝令夕改的管理方式。我们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他们的内部政治,适应他们的管理风格,满足他们的奇葩要求。

最让我愤怒的是,这个行业把这种现象合理化了。什么”客户就是上帝”,什么”服务意识要到位”,什么”要有同理心”。

放屁。

上帝不会蠢成这样。真正的服务是提供专业价值,不是无原则迁就。同理心应该是相互的,不是单方面的奴颜婢膝。

那一刻,我做了决定:彻底告别乙方交付。

不是因为做不好,而是因为不值得。不是因为能力不够,而是因为浪费生命。

尾声#

写到这里,外面开始下雨了,雨点打在玻璃上,像是在敲门。杭州的夏雨总是来得急,去得也快。我想起那天聚餐的时候,有同事夹了口菜,好奇地问:“那你打算干啥去?”

我当时想了想说:“肯定不再碰乙方交付了,也许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拾掇拾掇,也能帮助别人一二吧。”

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。我要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。即使收入可能会少一些,即使风险可能会大一些,但至少我知道我的努力是有意义的。

后来我真的开始写这些东西,把那些荒诞的项目经历写出来。有人说这是在抱怨,我觉得不是。我只是想告诉那些还在乙方苦苦挣扎的同行们,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这些荒诞不是你们的错,是这个行业的问题。

最近有个朋友问我:“你后悔离开乙方吗?”

我想了想,摇摇头:“不后悔。”

人生如梦,但梦要做得美一些。既然这辈子注定要做一些事情,那就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。

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适应荒诞,而在于创造价值;不在于迁就无能,而在于追求卓越;不在于和小丑们纠缠不清,而在于做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
因为我终于意识到,真正的荒诞不是项目本身,而是我们对这种扭曲关系的习以为常。

雨停了,空气很清新。我推开窗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
我为什么彻底告别乙方交付了
https://blog.ss-data.cc/blog/why-i-quit-consulting
Author 石头
Published at 2025年9月27日
Comment seems to stuck. Try to refresh?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