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如果有人告诉你,中国人一年能在外卖上花掉4500亿美元,你大概会觉得这人在说胡话。但这就是2025年的现实——我们成功地把”民以食为天”这句古话,升级成了”民以懒为天”。5.45亿中国人每天要点1.55亿份外卖,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年要让小哥跑280趟。这数字看起来很抽象,换个说法就是:假如把所有外卖小哥排成一队,大概能从北京排到火星,然后再排回来。
三足鼎立:现代版桃园三结义#
这场外卖大战堪比现代版三国演义,只不过争夺的不是天下,而是中国人的胃。美团扮演的是刘备,占着大义名分,手下兄弟多,地盘也最大。阿里巴巴像是孙权,家底厚,有长江天险(电商生态),偶尔也能称霸一方。京东则是曹操,来得最晚但手段最狠,一出手就是”挟天子以令诸侯”——给骑手上全额社保,这招简直是戳中了其他平台的软肋。
市场格局:
- 美团:60-70%市场份额,日均9000万单,7.7亿用户,利润率21%
- 阿里(饿了么):25-30%市场份额,日均4000万单,500亿补贴
- 京东:16%市场份额,日均2500万单,4个月内崛起,给骑手全额社保,100亿补贴
最有趣的是,这三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”烧钱”这个祖传技能。美团说要三年烧1000亿,阿里说我有500亿,京东说我虽然新来但也有100亿。这架势就像是三个富二代在比谁更败家,只不过败的是自己的钱,受益的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。
从拼价格到拼人品:外卖界的”消费升级”#
2025年的外卖市场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:大家突然不比价格了,开始比人品。这就像是一群流氓突然决定要做绅士,虽然动机可疑,但结果还不错。
美团的跨品类会员制度堪称神来之笔——你点个外卖,顺便还能订酒店看电影,这种”一鱼多吃”的套路让人想起那些卖保险的:买个意外险送个旅游险,买个旅游险再送个健康险,最后你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买了啥。
京东的做法更绝,直接给骑手上全额社保,月薪保底7000。这招一出,其他平台的公关部门估计都要加班了。要知道,在一个连正式工都不一定有五险一金的时代,给外卖小哥上全保,这简直是业界清流。虽然我怀疑这背后有商业考虑,但至少15万骑手是实打实受益了。
最有意思的是消费者的变化。现在85%的25-34岁年轻人每周至少点一次外卖,客单价稳定在50-65元。这个价格已经可以在很多地方吃顿不错的正餐了,但大家还是选择点外卖。为什么?懒呗。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还挺挑剔,60%的人愿意为了更好的服务换平台。
有人欢喜有人愁:外卖时代的赢家与输家#
外卖这把双刃剑把中国的食品行业切成了两半,一半在天堂,一半在地狱。
天堂里的赢家:
- 瑞幸咖啡:2025年二季度营收增长47.1%,全国26206家店,100%线上下单
- 百胜中国(肯德基、必胜客):45%外卖占比,94%数字订单率
- 数字化餐厅:全面拥抱外卖模式,业绩持续增长
地狱里的输家:
- 星巴克中国:市场份额从2019年34%跌到2024年14%
- 方便面行业:从2013年462亿包跌到2016年385亿包,跌幅16.7%
- 便利食品:无人问津,传统模式失效
最惨的是方便面行业。2013年中国人还吃462亿包方便面,到2016年就跌到了385亿包,跌幅16.7%。巧合的是,2013年正好是美团开始做外卖的年份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中国人发现了一个真理:既然都是花5分钟等吃的,为什么不点个盖浇饭而要吃泡面?
科技改变命运:从人工到智能的华丽转身#
外卖行业的科技含量已经到了让人怀疑这还是送餐服务的程度。
自动驾驶配送:
- 美团:500多台自动驾驶车,完成277万次配送,计划部署1万台
- 科幻变日常:机器配送逐步成为常态
无人机配送:
- 京东:在陕西建立300公里半径无人机配送网络
- 重载无人机能载1吨货,专门服务偏远农村
AI优化:
- TimeHF预测系统:预测用户点餐时间,准确率提升10%
- 全行业配送时间:压缩到30分钟标准
云厨房:
- 市场规模:675亿美元,年增长26.1%
- 40%新餐厅选择云厨房模式:无堂食,专做外卖,成本低效率高
终局预测:这场戏的结局其实早就写好了#
据我看来,这场外卖大战的结局已经注定了,美团会赢。
不是我有什么神机妙算,而是这种结局在商业史上已经重演过无数次。就像当年诸侯争霸,最后总是那个占据最好地盘、手下最多兵马的家伙统一天下。美团现在60-70%的份额、7.7亿用户、21%利润率,这就是”占据函谷关、拥兵百万”的秦国。
阿里巴巴虽然有钱,500亿补贴说撒就撒,但有个要命的问题:它来得太晚了。这就像楚汉争霸时期,项羽空有万夫不当之勇,但关键的民心已经被刘邦占了。用户心智这玩意儿,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。
京东的路数最有意思,打的是”品质牌”——给骑手上全保,强调服务品质。这个策略没毛病,问题是能否持续。外卖这个生意,本质上是个网络效应的游戏:用户越多,商家越愿意来;商家越多,用户越不愿意走。
时间线:2027年,该散场的时候到了#
我估计2027年上半年这场戏就差不多要落幕了。为什么是这个时候?有几个关键节点:
首先,新规则全面实施。 2027年3月那些食品标准正式生效,这就像是武林大会突然宣布要考文化课一样,很多靠野路子混饭吃的小平台会批量出局。合规成本一高,能玩得起的就剩下那几个有钱的大家伙了。
其次,技术红利期结束。 自动驾驶、人工智能这些新玩意儿到2027年就不新鲜了,大家的技术水平都差不多。这时候拼的就是基本功——谁的商家多,谁的配送网络密,谁的用户黏性强。这些方面,美团的先发优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
最后,消费者不再”见异思迁”。 现在60%的用户还愿意为了更好服务换平台,这说明市场还没稳定。但到了2027年,这个比例会降到20%以下。为什么?因为人总会变懒的。刚开始大家还有兴趣比较哪家便宜哪家好,时间久了就懒得折腾了,习惯用哪个就用哪个。
五个改变:从现在到那时的”物是人非”#
-
烧钱游戏结束,外卖要涨价了 - 现在一年1600亿的补贴到时候会大幅下降。平台不再拿钱砸用户,用户也得适应现实——外卖会比现在贵不少。
-
骑手从”临时工”变成”正式工” - 1200万骑手全部有社保,月收入会更加稳定。这个职业会从”青春饭”变成”铁饭碗”,但门槛也会提高。
-
机器人满街跑,科幻变日常 - 相当一部分外卖会由机器配送,用户可以选择”人工配送”或”机器配送”,两者价格会有差异。
-
餐厅大变样,堂食成奢侈 - 90%的餐厅会变成没有座位的”生产车间”,专门做外卖。想要堂食?对不起,那是高端消费,价格要翻倍。
-
做饭变成”传统手艺” - 外卖订单会大幅增长,外卖支出在食品支出中的占比会显著上升。会做饭的年轻人会像会写毛笔字的人一样稀罕。
最后的话: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#
说到底,这场外卖大战的结局其实一点都不出人意料。在一个网络效应极强的行业里,最终必然是赢家通吃。这个道理在搜索引擎(谷歌全球称霸,百度国内称霸)、社交网络(Facebook、微信各占一方)、电商平台(亚马逊、阿里、京东)等领域都得到了验证。
美团的胜利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伟大的战略或者多么优秀的管理,而是因为它占对了时间和位置。就像房地产一样,location决定一切。美团最早进入市场,最早建立用户心智,最早形成规模效应,这就够了。
到2027年回头看,我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,而是一场早有定数的表演。真正的悬念从来不是谁会赢,而是输家们什么时候认输,以及他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体面的退场方式。
据我猜测,阿里会选择”战略转移”,专注于下沉市场和生态协同;京东会选择”差异化生存”,做小而美的高端服务;至于其他那些小玩家,该死的死,该卖的卖,该转行的转行。
这就是商业世界的残酷现实: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有回报,不是所有竞争都有意义,有时候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,我们只是在看一场早已写好剧本的戏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