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穗数据

Back

职业发展与学习职业发展与学习

关于一份简历的沉思#

昨天晚上11点多,我正准备睡觉,手机响了一声。又是一封求职咨询邮件。

这样的邮件我每天都能收到十几封,大多千篇一律:工作几年了,技术学了不少,薪资就是上不去,问我该怎么办。说实话,看多了就有点麻木,就像你在动物园里看猴子,看一只觉得有趣,看一百只就觉得都一样了。

但这次不一样。

发件人叫小李,27岁,工作5年。他在邮件开头写道:“石头老师,我快疯了。工作5年了,薪资还在10K出头,最近还被公司优化了。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,是不是我太笨了?”

这话让我心里一紧。倒不是因为同情,而是因为熟悉。这种绝望中带着自我怀疑的语气,就像我当年刚入行时的样子。

我点开他的简历,好家伙,技能栏写得比我买菜的清单还长:Python、SQL、Spark、Hive、Tableau、PowerBI、MySQL、PostgreSQL、MongoDB…应有尽有,就差没写上”会使用Excel高级函数”了。

然后我看到了他的工作经历:

  • 2019-2021:数据专员,负责日常报表制作和数据清洗
  • 2021-2023:数据分析师,负责业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报告
  • 2023-2024:数据开发工程师,维护数据仓库和ETL流程

看到这里,我忽然有点想哭。不是因为感动,而是因为悲哀。5年时间,换了3个看起来不同的岗位,薪资从6K涨到12K,但本质上做的都是同一件事:当一个高级打字员。

这样的案例我见太多了。据我的咨询经验,大概70%的数据从业者都在重复这个循环:学更多技术,做更多重复工作,然后困惑为什么薪资始终上不去。就像一个仓鼠在转轮里跑步,跑得很辛苦,但永远在原地。

我给小李回了邮件,也想借他的故事,跟大家聊聊数据从业者的生存困境。毕竟,理解别人的痛苦,有时候比理解自己的快乐更重要。

关于技能收集癖的一些思考#

小李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朋友,他有收集邮票的爱好。每次见面,他都要跟我炫耀新买的邮票,那种兴奋劲儿就像小孩子得到新玩具一样。但有一天我问他:“这些邮票值多少钱?“他愣了,说:“我也不知道,反正很多。”

小李就是数据行业的邮票收集者。

他的简历上技能写得密密麻麻,但仔细一看,大部分都停留在”我用过”的层面:

  • Python:会用pandas处理数据,但问他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,他就开始支支吾吾
  • Spark:用过SparkSQL写过几个查询,但要他解释RDD和DataFrame的区别,估计能把他问哭
  • 机器学习:在Jupyter里跑过几个sklearn的例子,但问他什么业务场景用什么算法,他只会说”看情况”

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的笑话:一个人说自己会100种语言,别人问他都会哪些,他说:“Hello,你好,こんにちは,Bonjour…”

技能广度确实能给人安全感,就像你家里囤了很多日用品一样,总觉得有备无患。但现实是残酷的:公司需要专家的时候找不到你,需要便宜劳动力的时候又觉得你太贵。

这种”什么都会一点,什么都不精通”的状态,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的人,看起来有很多选择,实际上哪里都去不了。

人生三大错觉#

跟小李深聊之后,我发现他犯了一个很普遍的错误,准确地说,是三个错误。这三个错误就像人生三大错觉一样普遍:手机震动了、有人叫我、我能反杀。

错觉一:收集技能就是学习#

小李跟我说他很努力,每天都在学新东西。今天看Docker教程,明天研究Kubernetes,后天又去啃Flink文档。听起来很励志,就像那些每天坚持背100个英语单词的人一样。

但问题是,他从来没想过这些技术要解决什么问题。

这就像一个人疯狂地收集各种工具:锤子、螺丝刀、扳手、电钻…家里堆得满满当当,但从来没修过任何东西。别人问他会修什么,他自豪地说:“我有全套工具!”

真正的专家不是工具最多的人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的人。同样是做用户画像,菜鸟想的是”我要用什么技术栈”,高手想的是”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,用什么方法最合适”。

错觉二:执行等于创造价值#

小李的5年工作经历有个特点:永远在执行别人的想法。

数据清洗、报表制作、ETL维护,这些活儿他都干得很熟练,就像一个熟练的工厂流水线工人。但问题是,流水线工人的价值是固定的,不管你干得多熟练,工资就那么多。
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,技术很熟练,但永远在做”螺丝钉”的工作。别人说要什么报表,他就做什么报表;别人说要什么分析,他就做什么分析。从来不问为什么,也从来不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:有人问建筑工人在干什么,第一个人说”我在砌砖”,第二个人说”我在建房子”,第三个人说”我在建造一座城市”。同样的工作,不同的认知,决定了不同的价值。

高薪的人不是干活最多的人,而是能设计活儿的人。业务方要个销售数据看板,螺丝钉型员工直接开始写SQL,而设计型员工会先问三个问题:你想解决什么问题?这个数据支持什么决策?有没有更好的方案?

这三个问题的差别,就是10K和30K的差别。

错觉三:技术牛逼等于有价值#

小李最自豪的事情是把公司的数据处理速度提升了50%。他跟我说这个的时候,那种得意的表情就像小孩子考了满分等着家长夸奖一样。

我问他:“那这个提升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好处?”

他愣了一下:“呃…就是跑得更快了啊。”

“然后呢?”

“没有然后了…就是快了。”

这就是典型的技术人思维:以为技术牛逼就等于有价值。就像一个厨师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刀功,能把土豆丝切得像头发丝一样细,但做出来的菜还是难吃。

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技术人,对新技术如数家珍,谈起架构设计头头是道,但公司裁员的时候,他们往往是第一批被”优化”的。为什么?因为老板不关心你用的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,他只关心这个技术能帮公司赚多少钱、省多少成本。

技术只是手段,解决问题才是目的。如果你的技术能力不能转化成业务价值,那在公司眼里,你就是一个昂贵的玩具。

graph TD
    A[数据从业者] --> B{选择方向}

    B --> C[技能收集者]
    B --> D[问题解决者]

    C --> E[广而不深]
    C --> F[执行导向]
    C --> G[技术导向]

    D --> H[专业深度]
    D --> I[方案设计]
    D --> J[价值导向]

    E --> K[原地踏步]
    F --> K
    G --> K

    H --> L[高薪突破]
    I --> L
    J --> L

醒悟之后的道路#

跟小李谈完这些问题,他问我:“那我该怎么办?”

这是个好问题。大部分人能认识到问题,但少数人知道怎么解决问题。就像大家都知道应该减肥,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就不多了。

我给他提了三个建议,这三个建议听起来都很简单,但实际做起来就像减肥一样,需要毅力和坚持。

第一个建议:停止收集,开始深入#

我告诉小李:“不要再当邮票收藏家了。”

选一个方向,深入下去。数据架构、算法工程、业务分析,都可以,关键是要选一个。就像谈恋爱一样,你不能同时追求三个人,那样一个也追不到。

怎么知道自己够不够深入?我给了三个标准:

  1. 遇到这个领域的难题,你能不能自己搞定?
  2. 新来的实习生问你问题,你能不能讲得清清楚楚?
  3. 业务方有需求,你能不能提出好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?

小李想了想,选了数据架构方向。我说行,那就先把Spark搞透吧。不是会用API就行,要知道它的内部原理、内存管理、性能调优。把一个技术吃透,比表面上会十个技术有用多了。

第二个建议:学会说人话#

技术人有个毛病,就是喜欢说技术话。什么”我用了一个更高效的算法”、“我优化了数据结构”、“我实现了实时计算”。这些话在技术人听来很牛逼,但在业务方听来就像天书。

业务方不关心你用了什么高大上的技术,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:这个技术能帮我赚多少钱?能帮我省多少事?

所以你要学会翻译:

  • “我优化了Spark的执行计划” → “我把数据报表的更新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1小时,业务同事可以更快看到昨天的销售数据”
  • “我实现了实时数据处理” → “我让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异常交易,帮助风控团队及时发现问题”
  • “我构建了数据仓库” → “我建了一个数据中心,让各个部门都能看到一致的数据,避免了之前数据不一致的问题”

同样的事情,不同的说法,结果天差地别。

第三个建议:停止当接单员#

大部分数据从业者都是接单员:业务方说要什么报表,他就做什么报表;说要什么分析,他就做什么分析。从来不问为什么,也不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这就像一个饭店的服务员,客人说要一盘鱼香肉丝,他就去厨房下单。但一个好的服务员会问:您是不是喜欢吃辣一点的?我们今天的水煮鱼特别新鲜,要不要试试?

同样的道理,业务方说要一个销售数据看板,普通数据员工直接开始写SQL,但一个有思考的数据人会先问几个问题:

  • 你们想通过这个看板解决什么问题?
  • 现在是怎么看这些数据的?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?
  • 有没有考虑过实时更新?每小时更新还是每天更新?
  • 除了看数据,还想要什么功能?比如异常提醒、趋势预测等等。

这样一问,你就从一个工具人变成了一个顾问。而且很可能,业务方最初的需求就不合理,你的提问帮他们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
这就是高薪和低薪的区别:一个是工具,一个是伙伴。

关于复盘和悟道#

跟小李聊完这些,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刚入行的时候。那时的我也和他一样,觉得只要技术过硬,一切问题都能解决。现在想来,那时的自己真是天真得可爱。

在这个行业待了11年,我见过太多像小李这样的人。他们都很努力,也都很聪明,但就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想不明白。就像走迷宫一样,明明路就在脚下,但就是走不出来。

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,就是三个转变:从收集技能转向解决问题,从技术语言转向业务语言,从执行任务转向设计方案。

听起来很简单,但做起来就像减肥一样,需要毅力和坚持。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。

小李算是个例外。他按照我的建议调整了3个月,上个月告诉我他拿到了一个数据架构师的offer,薪资涨了60%。不是因为他变成了技能全才,而是因为他在一个领域展现了真正的专业深度。

这就是现实:成长不是时间的函数,而是选择的结果。你可以选择做一个10年经验的初级开发者,也可以选择做一个3年经验的高级架构师。

区别就在于,你是选择重复过去,还是选择创造未来。

5年数据经验原地踏步?三大错觉让你变成技能收集者
https://blog.ss-data.cc/blog/data-career-5-years-stuck
Author 石头
Published at 2025年8月26日
Comment seems to stuck. Try to refresh?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