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前一篇文章发出去,收到不少留言。有人说,可算有人把话说出来了。有人讲了自己更离谱的故事。也有人问:那现在怎么办?今天趁热打铁,泡壶茶,心平气和地聊聊。
那篇文章,写完真痛快#
写完那篇文章,心里痛快。
好比夏天喝了一大口冰水,像是鞋里的沙子终于倒出来了,仿佛憋了很久的话终于说出来了。
舒坦。
那天写到凌晨两点,写到”人生苦短,不与小丑为伍”的时候,我站起来,泡了杯浓茶,站在窗前喝。外面静悄悄的,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。
第二天早上发出去,下午后台就热闹了。留言的,转发的,私信的,确实比平常多了一些。有人说”总算有人说实话了”,有人说”写得太对了”,也有人说”戾气太重”。
都挺好。有人看,有人议论,总比没人理强。
发出去之前,我也想了想。文章确实有点冲,说话也不太客气。但想想,都这把年纪了,还装什么斯文。
这行当里,憋屈的人太多了。
大家都能忍。客户让你用1M带宽传几十G数据,你说行。项目经理啥都不懂还要指手画脚,你说好。明明是甲方的问题,最后算你头上,你也认了。一来二去的,大家都习惯了。荒诞的事,见多了,也就不荒诞了。
我一个老同事看完文章,晚上给我发了条微信,就四个字:“说得好啊。“后面跟了三个感叹号。
我问他:“你怎么不说?”
他回:“要恰饭的嘛。”
也是。人都要恰饭。但恰饭归恰饭,腰杆子还是要直一点。
那篇文章,现在想想,也没什么后悔的。该说的都说了。有人爱听,有人不爱听,都正常。
饭还是要恰的,但可以恰得体面一点#
经济不好,这事大家都知道。
2025年了,口袋都瘪了不少。以前动不动上千万的数据中台项目,现在三五百万就算大活了。甲方算账算得仔细,乙方竞标压价压得狠。
大数据行业更是如此。前几年,风一吹,什么都能上天。现在风停了,该落地的都落地了。很多公司花大价钱搞的数据中台,到头来就是个报表系统,豪华一点的报表系统。
不是技术的问题,是人的问题。
这好比给一个不会骑车的人买了辆好车,他也只能推着走。组织能力跟不上,再好的系统也是摆设。
但日子还得过,饭还得恰。
我有个老同事,做了十年乙方,去年跳槽去了甲方。前两天碰到,我问他怎么样。他想了想说:“钱是少了点,人倒是舒坦了。”
什么叫舒坦?就是说话能直着腰了。
给还在乙方恰饭的朋友几个建议#
看项目,像看天气#
做乙方,得会看项目。
有些项目,一看就知道不对劲。合同写得含含糊糊,什么”按实际需求调整”。甲方那边,懂技术的没有,会开会的倒是不少。POC还没做完,就让你加这个加那个。各个部门各管各的,谁也不搭理谁。
碰到这种项目,能躲就躲。躲不开,心里得有数:这是个伺候人的活,不是技术活。
但好项目也有。甲方目标明确,有懂行的人管事,该花钱的地方不含糊。碰到这种,好好做,能学东西,也能落个好名声。
项目这东西,跟天气差不多,有晴有阴。有经验的人,看看云彩就知道要不要带伞。
攒点自己的东西#
项目做多了,总得留下点什么。
比如说,整理个笔记本。哪个行业有什么讲究,哪些坑踩过一次就够了。制造业的数据是一套路子,金融业又是另一套。这些东西,记下来,都是自己的。
再比如,攒点趁手的家伙。ETL的模板,数据质量检查的小程序,性能监控的脚本。用顺手了,下个项目还能用。
我认识一个人,做了五年乙方,手里攒了不少东西。后来自己出来接活,专给中小企业做数据方案。不用太复杂,够用就行。小日子过得挺不错。
项目是公司的,经验是自己的。聪明人都明白这个理。
分寸要拿捏好#
做乙方,分寸感很要紧。
别太把自己当回事。说到底,咱们就是帮人干活的。客户是花钱的,有些要求,得听。但也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。你是技术人员,不是受气包。该说的话要说,该坚持的要坚持。
比如客户说要”顺便”加个功能。你可以这么说:“这个能做,大概两周。要是赶时间,建议放到二期。您看怎么办?”
话说得客气,意思说清楚。不卑不亢,刚刚好。
做人做事,火候最难掌握。太过了不好,不够也不好。慢慢摸索,总能找到那个合适的度。
也跟甲方说两句#
上篇文章把甲方说得不太好听,但其实甲方也不容易。
钱不多,事不少,上面催,下面拖。想做点事,有心无力。这些我都明白。
但有几句话,还是得说:
第一,项目组里得有个懂技术的。不要求人人都懂,但总得有个明白人。这人要能拍板,不然开会开到天黑,也定不下来用什么系统。
第二,既然请了乙方,就相信人家。你不会做饭,请了厨师,就别在边上指挥放多少盐。
第三,规矩要定好。需求可以改,但得有个章程。出了问题,谁的责任是谁的,别都推给乙方。
第四,技术这东西,没那么简单。数据要洗,架构要搭,性能要调。“顺便”、“应该很简单吧”,这种话少说为好。
甲方乙方,说到底是一条船上的人。船开得稳,大家都好。船翻了,谁也跑不了。
这行当,还能做吗?#
能做,但得变变样子。
首先,得有个规矩。现在做数据项目,全凭感觉。什么项目配几个人,什么需求算合理,改需求要不要加钱,都没个准话。有了规矩,大家心里都有数,少了很多扯皮。
其次,人得靠谱。现在市场上,会写两句SQL就说自己是数据专家,装个Hadoop就说懂大数据。这不行。真正做数据的人,得懂业务,懂技术,懂架构。知道数据从哪来,往哪去,怎么用。这样的人,现在太少。
最后,关系得理顺。甲方别把乙方当苦力使,乙方也别把甲方当冤大头。大家是一条船上的,船稳了都好,船翻了谁都湿鞋。
事情做成了,一起高兴。没做成,坐下来好好想想哪里出了岔子。这才是正常的合作。
写在最后#
写这两篇东西,不是要砸谁的饭碗。大家都是讨生活,谁也不容易。
数据这行当,还是有奔头的。企业要转型,总得用数据。只是别瞎折腾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
给还在一线的朋友:
累了就歇歇。这活急不得。
烦了就缓缓。明天还得接着干。
迷茫了就想想,你在学东西,在长本事。今天吃的苦,都是明天的本钱。
我现在不做乙方了,但那些年的事,一点不后悔。见了不少人,踩了不少坑,都是经历。
人这一辈子,什么饭没吃过?关键是别老吃一种。吃够了,就换个吃法。
日子还长,路慢慢走。
记得有位老先生说过:“人总要爱着点什么,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。”
爱着你的手艺吧,即便它偶尔让你失望。
爱着你的坚持吧,即便路有点长。
爱着这个不太完美的行当吧,慢慢地,让它好一点。
就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