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从小公司到大厂,我踩过的那些坑#
2015年刚毕业的时候,我对数据开发这个工作充满了期待。
那时候我在一家传统企业做数据分析,每天的工作就是写SQL、做报表、清洗数据。领导总是说”你技术不错”,我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我发现了一个问题:我会的东西越来越多,薪资却涨得很慢。身边那些技术没我好的同事,有的跳槽涨薪50%,有的内部转岗当了项目负责人。
很多数据从业者都有这个误区:以为技术过硬就能自动升职加薪,以为跟着公司做项目就能自然成长。
2021年我终于进入阿里,成为一名数据架构专家。但在大厂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:这个行业里,单纯的技术能力只是基础门槛,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其他能力。
我开始反思:为什么有些人技术一般却能快速晋升?为什么有些技术大牛却一直在做执行层的工作?
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实践,我总结出了3个方法,帮我从一个普通的数据开发,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数据专家。
数据行业的”运气陷阱”#
先说说为什么数据行业特别吃经验。
这不是纯技术活,而是一个需要懂业务、懂技术、懂沟通的综合性岗位。你要理解业务场景,设计技术架构,还要跟产品经理、业务方、老板各种沟通。
graph TD
A[数据从业者] --> B[技术能力]
A --> C[业务理解]
A --> D[沟通协调]
A --> E[项目经验]
F[好项目机会] --> E
G[优秀导师] --> C
H[跨部门合作] --> D
F --> I[靠运气]
G --> I
H --> I
问题来了:这些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靠运气。
我见过太多同事,技术能力一流,但因为一直在做数据清洗、报表开发这种边缘项目,几年下来还是个高级开发。也见过一些人,技术一般,但恰好参与了核心业务项目,两年就升到了数据架构师。
这就是现实:能力成长成了靠运气的事情。
在电商行业的时候,我发现那些能升职的数据同事,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不只是在”做项目”,更是在”经营自己”。
狠招一:写作积累法#
我的第一个觉悟来自一次尴尬的技术分享。
那是2019年,我要给团队分享Flink的实时计算架构。我自以为对Flink很熟悉,结果讲到State管理的时候,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问得哑口无言。
回去我仔细想想,发现自己对很多概念都是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。会用,但说不清楚原理;能解决问题,但无法系统化表达。
这让我意识到:你以为你掌握了,其实很多环节你还没打通。
从那之后,我开始强迫自己写技术文档。不是简单的操作记录,而是深度思考:
写作积累的具体方法
- 技术总结文档化:每个项目结束后,写一份架构设计总结
- 问题复盘结构化:遇到的每个技术难题,都要分析根因和解决思路
- 知识输出公开化:在内部技术论坛或者社区分享自己的思考
写作的过程是个”照妖镜”。很多你以为理解的东西,一写就发现逻辑不通;很多你觉得简单的概念,一解释就发现漏洞百出。
比如我在写Flink状态管理的文章时,才真正理解了Checkpoint和State的关系,才搞明白了为什么需要State Backend。这些知识点我之前都”会”,但没有真正”懂”。
写作的本质,是强迫自己逻辑严密的过程。
半年后,我的技术分享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不仅能讲清楚每个技术点,还能从业务场景、技术选型、架构演进多个维度来阐述。同事们开始叫我”石头老师”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文档成了我的”经验资产”。换岗位、跳槽、晋升答辩,都能拿出来当作能力证明。
狠招二:知识连接法#
2020年,公司要做实时数仓建设,需要从Hive迁移到Flink。很多同事都慌了,觉得要重新学一套技术栈。
但我不慌,因为我有个”连接思维”。
我不是单独学习每个技术,而是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:
- Hive解决什么问题?批处理的离线分析
- Spark解决什么问题?比Hive更快的批处理,加上一些准实时场景
- Flink解决什么问题?真正的实时流处理
graph LR
A[Hive离线批处理] --> B[Spark准实时]
B --> C[Flink实时流处理]
A --> D[数据仓库分层]
B --> E[Lambda架构]
C --> F[Kappa架构]
D --> G[业务理解]
E --> G
F --> G
这样一连接,我发现它们不是三个独立的技术,而是数据处理能力的演进路径。每个技术都解决特定场景的问题,它们可以互补,也可以替代。
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内化知识,比线性学习高效太多。
具体怎么做?我总结了三个方法:
- 对比学习法:学新技术时,先想想它和已知技术的异同点
- 场景映射法:思考不同技术适合的业务场景
- 架构思维培养:从整体业务架构的角度来理解技术选型
比如学Kafka的时候,我不是从API开始学,而是先思考:为什么需要消息队列?它和数据库有什么区别?在实时数仓中扮演什么角色?
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很快就能在不同技术栈之间切换,也能从架构层面思考问题。老板开始叫我参与技术选型讨论,我知道自己正在从”工具人”向”架构师”转变。
狠招三:影响力建设#
技术过硬只是基础,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是影响力。
我有个深刻的体会:数据部门其实是公司内的咨询公司,甲方是业务方。
这意味着你不能只埋头写代码,你要学会:
- 理解业务需求背后的真实诉求
- 用业务语言解释技术方案
- 在关键时刻为业务方提供决策支持
我的转变从一次数据异常事件开始。
2021年双11前夕,我们的实时数据出现了异常波动。业务方急得跳脚,老板连夜召集紧急会议。
以前的我可能就是埋头排查技术问题,但这次我做了不一样的事情:我先快速评估了影响范围,然后用业务语言向老板汇报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解决预期。
沟通技巧:在业务部门面前要扮演辅助角色,在boss面前要扮演军师。
我告诉老板:“这个问题会影响营销活动的实时监控,但不会影响用户下单。我们有两个方案,A方案2小时内恢复但可能再次出现,B方案6小时内彻底解决。建议选B方案。”
老板当场拍板选B方案,还夸我”有大局观”。
从那之后,我开始有意识地建设自己的影响力:
- 建立技术权威:在团队技术讨论中积极发声,分享见解
- 培养业务sense:主动了解业务逻辑,用业务语言沟通技术问题
- 向上管理: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和思考
- 知识分享:在公司内部做技术分享,建立个人品牌
半年后,我被提拔为数据架构师。
写在最后#
说实话,我理解每个数据从业者的焦虑。
这个行业变化太快,新技术层出不穷,好项目机会稀缺,升职通道狭窄。很多人都在等待那个改变命运的”好项目”从天而降。
但我想说的是:与其等待好运气,不如主动创造机会。
写作让你的经验资产化,连接让你的学习系统化,影响力让你的价值最大化。这三个方法,任何人都可以做,不需要等待公司给你好项目,不需要等待好导师带你飞。
我现在在做数据领域的全栈知识库,就是想帮助更多数据从业者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这个成长过程。不是线性地去学习,而是发散式地去吸收,通过知识网络来内化经验。
选择一个方法,今天就开始。不要再等了。
当能力大于欲望,你才会拥有松弛。